>
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站内搜索:
 
 
 春潮首页 
 社团活动 
 社团建设 
 网上党校 
 理论园地 
 红色经典 
 学子风采 
 春潮期刊 
 荣誉室 
 文件下载 
 周年庆祝 
 领导题词 
 
  中特色发展历程
当前位置: 首页>>春潮网>>网上党校>>中特色发展历程>>正文
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经验及意义
2011-06-10 22:36  

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经验及意义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执政党和国家的形象问题。改革开放30年我党根据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经三次发展创新。在把握时代脉搏和探索总结历史实践经验中与时俱进,一脉相承。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形成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改革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意识形态;发展创新;经验及意义

  毫无疑问,今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同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联,因为它已对象化为中国的现实生活,成为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并将影响、指引着中国未来的文化走向。因此,认真总结30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经验教训,具有重大的理论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根据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在把握当代政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从时代生活的要求出发,从而研究提炼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能够担当为国家权力存在作合法性辩护,以及将这种辩护化为大众所认同的社会理想、道德和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随着社会实践推进而历经了三次创新。

  第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挣脱教条主义的藩篱,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领会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球化条件下的两制关系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第二,发展先进文化(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他同时确立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价值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等。这些重要论断对意识形态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着力于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今时代,不仅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理念的支撑,而且文化领域正在成为国家安全、国际政治较量和思想博弈的主要战场。党的十七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着眼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意义。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任务。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市场吸引力、思想影响力、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带有鲜明国家意识形态属性,是我们国家政体的文化显现,其核心是体现我们国家利益与政治文化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建设和谐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影响力的根本。这些论断紧扣时代和平、发展、合作的主题,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为目标,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拓展了自身价值空间,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创新的辩证关系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从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论,到江泽民作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论断,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在把握时代脉搏和探索总结历史实践经验中与时俱进,一脉相承。

  首先,它们都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毫不讳言自己的意识形态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的价值性维度与历史性维度。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页。)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显然,这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不是要从某种僵化的概念出发去重新编织一个理论体系,而是要在深入研究当下政治生活,从中提炼出能够揭示当代政治生活的本质,表达自己所代表利益在现时上的普遍性,能够引导和规范当代政治生活的基本政治理念,并逐渐使这种理念成为党和人民的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以反映和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的经验教训,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源泉和立论基础。从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到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协调发展,再到胡锦涛提出和谐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旨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影响力。一次次理念的飞跃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政党要保持自己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就必须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运用和创新。

  其次,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开启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化置身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境遇下,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延续性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一致性,决定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鲜明特征。从探索走自己路的文化建设到两手论四有新人,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概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问题所做的理论上的艰辛探索。30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和创新。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丰富,江泽民发展先进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拓展,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和谐文化是对邓小平、江泽民一贯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合乎逻辑的延伸、丰富和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了我们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理论创新,是发展中国家治国理念的新飞跃。

  其三,不同的社会实践基础决定党的领导集体各自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必然的历史背景,也肩负着它所提出的内在的历史使命,并且要解决历史提出的一定的社会问题。诚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页。)由于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问题, 哲学的主题本来就是历史地变化的,意识形态更理当如此。邓小平理论的两手论是中国在经历了文革所造成了巨大的历史灾难之后,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国内工作重心转移的社会背景下实现的。其历史使命,是探讨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基本理念问题,为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基础。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发展先进文化是在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历史使命,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全面地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首的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以及发展成果如何为民服务的问题。这说明,经济生活的变迁,必然推动着作为政治理念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之间具有逻辑与历史的深刻一致性。三大理论成果之所以能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丰富与发展,并使中国现实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正是遵循了社会实践主题转换的历史进程与理论创新过程的一致性原则。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经验及意义

  概括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经验:

  首先,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应对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社会文化变迁,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才会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会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其次,中国改革30年的生活重心嬗变与转移的历史阶段与逻辑线索,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阶段性特征。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其三,随着中国经济生活中利益关系、利益结构,尤其是利益原则的变化所引发的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必须要树立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文化理念,在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进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其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第一思想源,我国社会由过去的组织影响为主,逐步向传媒影响为主发展。必须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努力营造舆论全覆盖、媒体全联动的舆论强势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信息时代,是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的时代。因此,发展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和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理想信念,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形成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成为群体或整个社会的思想旗帜。

  其次,意识形态是人的意识活动的重要体现,是人们对于社会环境获得认识的某种认知范式,直接影响或指导着人们从事经济生产和政治体制的选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其三,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产物,经济实力的提升是意识形态得以传播和影响的根基。邓小平在谈到中国改革的意义时曾说过,我们的改革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35页。)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们所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科学发展理念等已经引起世界普遍关注,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不仅赢得了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对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与国际秩序,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改革实践都有着重大意义。

  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前进,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才能真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作者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哲学博士)    

关闭窗口

地址:kaiyun体育官方网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

维护管理:能环学院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