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4日上午,四川省都江堰市胥家镇中心小学笼罩在一片悲壮而肃穆的氛围里。
在临时搭建的灵堂前,聚集着上万名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的群众。
他们是来送别一位普通战士的,这位战士的名字叫武文斌,来自河南邓州,是济南军区驻豫某红军师炮兵指挥连二级士官,年仅26岁。
87岁的农民吴洁桥老人和他76岁的老伴儿王中花来了:“孩子,你是为我们累死的呀。”为了见烈士最后一眼,两位老人天刚亮就从8公里外的天马镇相互搀扶着徒步赶到。
地震中受了伤的农妇李碧桃带着3岁的小孙子来了:“解放军帮我们收麦子、打菜子、修房子,却从没吃过我们一顿饭。”为了了却心愿,祖孙俩给烈士带来了一筐自家果园里刚摘下的最红最大的桃子。
震后余生的铁路职工潘登和妻子来了:“得知英雄牺牲的消息,附近的花圈和鲜花早就被买空了,我俩就自己动手做了100朵纸花赶制了这个花篮,可这一个花篮装不下我们对解放军的感激之情啊。”
家住玉堂镇水泉村的老员工李菲来了:“武大哥,我给你带来了我最喜欢的几本书,我想你一定也喜欢看。”她永远忘不了,是武文斌和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装书的大木箱从废墟中挖出来的。
……
花环如海,挽幛如云,巴山蜀水的乡亲们,点起蜡,燃起香,哭拜在武文斌的灵前,久久不肯离去。
武文斌生前的连长李俊峰含着泪说:“我们本来不想惊动百姓,没想到,从文斌牺牲到现在,短短7天时间,前来吊唁的群众竟有十万之众。”
鲜花丛中,这位身体上覆盖着党旗的年轻战士,你可知道,党和人民是多么舍不得你呀――你已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烈士,在你的枕边还有荣立一等功的荣誉证书。
钢铁战士武文斌烈士,将长眠在这片他曾经战斗过的巴蜀热土。
青山有幸埋忠骨――我们伟大祖国的青山碧水,将把自己可爱的儿子永远地抱在怀里。
“他是被累死的”
“他是被累死的。”和武文斌一起参加抗震救灾的战友姜春雷含泪告诉记者。
他说,进入灾区以后,武文斌就没睡过午觉。
驻扎在玉堂镇的时候,武文斌一有时间就跑到附近的老百姓家里,帮助干这干那。
一天中午,天气特别热,帐篷里闷得像蒸笼。人们热得受不了,纷纷到帐篷外树阴下乘凉。
这时候,突然听到“砰、砰”的声响。开始大家也没有在意,在震区,听到什么样的声响都不奇怪,说不定是哪家人在清理自家的废墟呢。
但声音一直持续了两个小时都没断,这就引起了大家的警觉。战友们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武文斌正在吃劲地打着油菜子。
只见武文斌的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湿透,浑身上下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豆大的汗珠还在不停地从脸上滑落。
“你歇会,我来。”代理排长李孝会抢着干了起来,“好事都让你干完了,让我们干啥啊?”
“中午睡不着,帮老乡干点活嘛。”
“武班长中午就没休息过。”旁边的战友们插话了。
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战友们也都加入到了打油菜子的行列。
每天中午,“砰、砰”的声音都会在连队驻地附近响起。这响声似乎成了炮兵指挥连的声音符号,老百姓都说:“找这些孩子们容易,顺着声音找,准能找到!”
到达灾区后,武文斌和战友们一直奋战在救灾一线,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灾区白天气温比较高,连队的任务量比较大,官兵们都感到十分疲劳,但脏活累活武文斌却始终抢着干。
细心的战友发现,武文斌眼窝明显深陷,颧骨更加突出,身上的衣服满是汗渍,好像从来没有干过。
战友们好心地劝他:“文斌,休息一下吧,看你累得人都变形了。”武文斌却淡淡地说:“不中啊,灾情这么严重,咱咋能歇着呢。”战士李伟伟问他:“武班长,你干活不累吗,也不休息休息?”武文斌说:“灾区人民有一个没得到安置,我就一天不休息。”
6月17日傍晚,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忙碌了多天的武文斌和连队70多名战友一起,冒雨再次执行8车活动房板材的卸车任务,他一个人在车上卸,供下面10个战友搬。
和本班的战友干完活后,连队干部安排他休息,他却又主动帮助其他班排的战友卸车。
劳累了一天的武文斌,在睡前打了盆热水,边洗脚边和战友说:“好好洗个脚,明天接着干。”
谁知,睡着之后,他却再也没能醒来。
18日凌晨2时40分,睡梦中的武文斌感到胸部剧痛难忍,他被战友和连队卫生员紧急送往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和第150医院的专家也相继赶来救治。
然而,医务人员的努力,没能留住这位一身朝气的战士,武文斌年轻的心脏,还是在4点45分停止了跳动。
武文斌,把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和对灾区人民的真挚热爱,永远地留在了这片洒满自己青春、热血和汗水的土地上。
一份由19名参与抢救的医学专家和医生联合签名的医学报告上这样写道:“死亡诊断:肺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猝死。诱因:过度疲劳。”
“他是拼命三郎”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武文斌正在驻豫某红军师实习,该师接到命令,紧急集结,不惜一切代价,向重灾区挺进。
考虑到武文斌7月份就要毕业,组织上决定让其担任留守任务,但武文斌坚决不答应,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他随部队于5月13日凌晨3时许,紧急启程,一路向西,挺进都江堰,挺进汶川,挺进重灾区。
时间就是生命。30多个日日夜夜,武文斌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和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着埋在瓦砾下的生命,参与救人抢险、搜救失事直升机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被战友们称为“拼命三郎”。
救人抢险,他肩扛背驮翻越3座大山,走遍了都江堰市玉堂镇的12个村7816户人家,把食品和饮用水及时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搜救失事直升机,他不畏山高路险,一直冲在最前面探路,3次失足滚下山沟。
灾后重建,他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清淤泥、搬石头、疏通引水渠,埋着头,弓着身,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5月15日下午4时许,武文斌所在的炮兵指挥连接到上级命令,和师教导队一起,迅速赶往都江堰市幸福街一倒塌的招待所,营救被掩埋的群众。
官兵们赶到现场后才发现,招待所的一二层已经完全震垮,五层大楼成了摇摇欲坠的三层楼,随时都有可能在余震中倒塌,要展开营救就要冒很大的风险。
看到迅速赶来的部队,无奈的群众脸上绽开了希望,大家说,我们有救了。来自合肥市的黄德军夫妇,紧紧抓住救援官兵的手说:“救救我妹妹吧,她刚来这边打工,就被埋在这招待所下面了。”
群众那期盼的眼神就是命令――武文斌不由分说冲在了最前面,和另外两名战友一起爬进危楼。挖了两个多小时,手指都磨烂了,他向战友们说,那滴在水泥板上的血就是我们的血书,黄德军的妹妹就是我们的大姐,不找到大姐,我们就不配战士的称号!挖呀,他们在一块楼板下挖出了一个女青年。抬出来一看,不是黄德军的妹妹。
考虑到他们已经十分疲惫,领导打算换别的战士进去营救。但武文斌却说:“楼内的情况我们最熟悉,还让我们上吧。”
他和战友们再次返回危楼。又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艰苦搜救,终于在瓦砾叠起的夹层中找到了黄德军妹妹的遗体,把她抬了出来。
就在武文斌他们出来之后不到20分钟,一次强烈的余震袭来,危楼顷刻间成了一堆废墟。
5月17日,红军师接到命令,迅速组织兵力前往汶川县三江乡展开搜救和转运重伤员任务。
武文斌作为骨干,被抽调到师直通信营。由于山体移位,道路严重被毁,判定方位、选择路线变得十分困难。精通军事地形学的武文斌担任尖刀班长,领着战友们翻越3座2500多米高的大山,艰难地突入三江乡。
听说住在山上的一位老人家的房屋倒塌了,生死不明。武文斌向通信营教导员建议,由他和通信营的4名同志前往搜救。
他们爬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找到那栋倒塌的房屋,拼死将全身七处受伤的马学友老人救了出来。
指导员高星是个有心人,他说,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武文斌与全连战友搭建了1818顶帐篷,卸了41车板材,连续32天没有好好休息过。
战友们说,就在武文斌牺牲的前3天,他一直在都江堰负责为灾区群众搭建板房。最多的一天,他和班里的战友一共卸了14车板材,累得手指麻木,站都站不起来。为了人民,他就是这样透支着自己的身体,预支着自己的生命。
“他是钢铁战士”
夜深人静,武文斌所在的连队指导员高星坐在他的遗像前,惋惜不已。
“是部队这座大熔炉,把他百炼成钢,成为一名铁骨铮铮的钢铁战士!”想到这里,高星就止不住热泪长流。
从小就对军戈铁马生涯无限向往的武文斌,2002年秋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却毅然投笔从戎。
入伍后,武文斌如愿以偿,来到了铁军部队,并幸运地分在了战功赫赫的叶挺独立团“红二连”。
走进连队荣誉室,“长征开路先锋”、“22勇士飞夺泸定桥”,看着这一张张耳熟能详的发黄的英雄照片,听着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著名的战斗故事,武文斌年轻的心灵被震撼了。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这是武文斌最喜欢的长征组歌中的一句歌词,也是他的座右铭。
2003年5月,才学习专业3个月的武文斌,对炮手专业四个基础练习已熟练掌握,达到了专业等级水平,在团里组织的大比武中,他勇夺“炮手快瞄科目”第一名,并全票通过当选“新时期22勇士”。
要知道,“新时期22勇士”过去基本上都是老兵,入伍不到半年即跻身如此光荣行列,武文斌成了连队兵龄最短的“勇士”。
但接下来的一次调整,武文斌却实在是想不通。
当时连里缺少给养员,领导决定让表现优秀的武文斌干,可武文斌觉得让自己去当伙夫,心里真是一百个不情愿。
指导员高星找到他,只说了一句话:“在红二连,当兵就要高标准。”
这句话,让武文斌猛醒。从此,人们发现,连队伙房变了,锅碗瓢盆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战友问他:“干吗呢,又不是训练新兵。”武文斌笑了:“这些锅碗瓢盆就是我的兵,当兵就要有当兵的样子。”
“当兵就要有当兵的样子”,武文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军事考核冲锋时,武文斌总是冲在最前面,鞋子陷在了泥地里,捡,会耽误时间,影响全局,他毅然赤脚冲过满是石子和荆棘的“敌阵”,双脚鲜血直流。
一次涉外演习,他的阑尾炎犯了,关键时刻,他拿出背包带勒紧肚子,开拴、换气、瞄准、击发,目标应声而倒,外国武官拍手叫绝,他却晕倒在炮塔里。
连里更新电脑,别人休息时,他接连“攻克”了三本电脑书籍。三个月过去了,电脑打字、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他样样精通,被连队任命为文书。战友们开玩笑地说,这下子“武状元”变成“文秀才”了。
2005年7月,武文斌以全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一系士官班,学习大地测量专业。
进入大学后,他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充实自己。学校图书室管理员李俊英老师这样描述武文斌这位“常客”:1米75的个头,清瘦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经常一坐就是一上午。
武文斌的老师、国家工程测量专家西勤教授回忆说,武文斌是难得的好员工。一次在上现代测量课做实验时,武文斌发现全站仪的操作顺序不合理,如果调整一下步骤,速度和精度都将大大提高,经过反复测试,他鼓起勇气把这个问题报告给了西勤教授。
“书本上十几年都这么写的,大家十几年也是这么操作的,怎么会有问题?”西勤教授起初并没在意,但回去按武文斌的方法做了认真论证,发现武文斌的做法是正确的。就这样,国内测量界沿用了几十年的“金科玉律”,被一个士官生给颠覆了。
一个普通士官的勤奋和智慧,让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他是孝顺儿子”
武文斌出生在河南省邓州市一个普通家庭,这片土地从来都是忠烈的热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烈将军张巡就诞生在这里,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完成的,文中传诵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融入我们民族血液的人文精神。
武文斌家族20余人,有8人当过兵,父亲当过兵,几个叔叔也都当过兵,他从小就是在这种厚重的人文环境和优良的家庭传统下成长起来的。
当他在抗震救灾前线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到家乡后,父老乡亲无不热泪长流。
高中时代的班主任陈伟东老师哭了:“文斌助人为乐在班里是出了名的。有个叫王兵的同学,家庭十分困难,得了重感冒也没钱医治。家境同样也不富裕的武文斌听说了,就主动拿出自己的生活费给他看病,为他打饭,替他洗衣,直到这名同学病愈。”
武文斌的八叔武安珍哭了:“文斌从小就是个善良、勇敢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村里的得子河涨了大水,当时很多小孩子都在河里玩水,一个叫程子明的小孩不慎被河水卷走了几十米,是文斌不顾一切把他救了出来。”
80岁的五保户武明军老人哭了:“多好的娃子啊,文斌这孩子从小就尊敬老人,七八岁能挑动扁担后就每天给我家挑水,帮助打扫院子、拾柴火。出门当兵后,每次探亲回来,都要给我带点好吃的,给我讲讲部队里的新鲜事。”
武文斌小学到高中的同学武建民哭了:“文斌是一个忠厚、义气的人。9岁那年,我因为调皮捅了树上的马蜂窝,马蜂顿时铺天盖地扑过来。正在这时,文斌一个箭步冲上前,抱住了我的头,还脱下衣服盖在我的脑袋上,自己却被马蜂蛰得满身是包。”
新婚不久的妻子杨卫华在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当即昏死过去,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文斌,你不能死,你还欠我一场婚礼呢。”
原来,今年春节,他们领了结婚证。今年5月份,二人商量着先拍张婚纱照,结果,5月13日武文斌给妻子打了电话,便奔赴四川抗震一线了。两人约定,忙完救灾前线的事,他们就举行婚礼。
“这些日子,我们俩几乎每天都要发个短信,我知道前方危险,每次都嘱咐他要注意安全,他总是报喜不报忧,说没事,让我放心。”
6月17日晚11时,武文斌最后一次收到了杨卫华发给他的短信:“晚上能睡着吗?老公,你受苦了,等你回来我去看你,请你吃好吃的,吃你爱吃的,你困吗?要是困的话就先睡吧。”
杨卫华哪里知道,丈夫这一躺下,就再也没能起来。
“18日一早,我就接到电话,说文斌出事了,我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在来成都的列车上,我在心里默默祈祷,文斌,你一定要等我,一定要等我呀。可等我看到文斌的时候,他却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太平间里,我的心都碎了。”
“他为抗震救灾献出了生命,他死得值,有这样的丈夫,我为他感到骄傲。”此时此刻,这位伤心欲绝的善良的开封姑娘选择了坚强:“我要留下来,当个志愿者。”
武文斌的父亲武中林老人已经60岁了,连日来过度的悲伤让他的身体极度虚弱。
“文斌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弟弟是个残疾人,母亲常年有病卧床,他把每个月的津贴大部分都寄回了家,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文斌经常说,他少花两元钱,就够我们多吃一个菜。”父亲说到这里,哽咽了。
“17日上午文斌还给我打电话,说部队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做简易房,让老乡有个家,尽快住进去。还说等抗震救灾彻底胜利了,就回来看我,给我买好烟抽。”武中林说着,用手扶住了额头,手中的烟空落落地燃着……
老人擦了擦眼泪说:“当兵打仗,就会有流血牺牲,为让四川重灾区群众过上好日子,文斌走了,我心里痛,但也感到自豪。文斌是一个孝顺儿子,他孝顺父母,更孝顺广大的人民。”
都江堰市的群众听说英雄的父亲来了,千方百计打听到老人的住处,要把他们自发捐献的33265.4元钱送给老人。武中林坚决不收,直至捐款的群众“扑通”一声在他面前跪成一片,他才含泪收下。
“灾区人民这么艰苦,这钱我们不能要。”老人把这笔钱连同随身带来的2000元钱一起,捐给了儿子生前战斗过的胥家镇中心小学。他说:“我虽然老了,但身体还结实,能养家糊口,这些钱还是留给灾区的孩子们吧,他们更需要。”
当部队首长再三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时,武中林老人沉思片刻说:“我也是一个老兵,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留在儿子战斗过的地方,把儿子没有干完的活替他干完。”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子承父业”的传统,也有父辈接过儿辈未竟事业勇往直前的传统。今天,一个伟大的儿子为抗震救灾的民族大业英勇地去了,一个光荣的父亲留在了儿子战斗过的地方,去完成儿子的夙愿;一个坚强的丈夫去了,一个不屈的妻子立志成为一个志愿者,去接替丈夫为灾区人民服务。一个伟大的民族就是这样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坚忍不拔、顽强倔强。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一个什么力量也摧不垮、打不倒的民族,一个充满了自信和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