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眼镜,一副文质彬彬模样的郑溢祥是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工兵连的指导员。从一名普通老员工成长为一位优秀军官,郑溢祥的成长之路成为某集团军老员工军官关注的热门话题。
寻梦,报国之志历久弥坚
“溢祥,你签了吗?”
2004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一群即将毕业的老员工,簇拥在部队前来招录老员工军官的展台前。这其中,就有精细化工专业的郑溢祥。
和部队正式签约前,郑溢祥的这个选择还遭到导师——领衔国家重点项目课题研究的李教授的强烈反对:“参军入伍是许多有志青年的理想追求,但我希望你能认真考虑一下自身的实际情况。”自郑溢祥加入实验室以来,李教授就很欣赏他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潜力。
此外,国家海洋局某研究所和浙江某制药集团,都以年薪超过10万元的优厚待遇向郑溢祥发出了邀请。
“溢祥,我知道部队很能锻炼人,但以你的能力和素质,能轻而易举地找份高薪工作补贴家用,何必到部队自讨苦吃?”同学小曾的话也不无道理。来自浙西北山区的郑溢祥家境贫寒,靠助学贷款才上了大学,为解决生活费问题,他每天凌晨3点30分起床,骑自行车到5公里外的居民小区送牛奶和报纸,7点30分前赶回学校上课,周末、节假日担任家教。
许多人不理解郑溢祥为什么要作出这种“不理智”的选择,只有郑溢祥自己知道,摆在他面前的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个延续了三代人的从军梦。
郑溢祥的祖父解放前曾经在上海十里洋场唱过越剧,饱受屈辱,直到临终前还再三吩咐:只有共产党才让中国人活得像个人,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加入党的队伍。郑溢祥的父亲年轻时连续几年报名参军,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他每次在电视上看到解放军抢险救灾的画面时,都禁不住对郑溢祥说:“人要活得有劲头,就要当兵,穿上军装救民于危难之中。”在大学毕业前的招聘会上,郑溢祥看到有军队招聘席,欣喜若狂地将手上的7份求职简历全部投了过去。
办完入伍手续,郑溢祥兴冲冲地赶回家报喜。谁料,在车上就听说父亲在林场伐木时,被倒下的树木砸得右侧颅骨粉碎性骨折伴颅内出血。为了不耽误郑溢祥与部队签约,父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千万别告诉儿子。”
在医院,郑溢祥跪倒在父亲床前:“爸,快睁开眼看看啊,我已经是部队上的人了!”
郑溢祥圆了三代人的从军梦。然而,命运仿佛要故意考验他——入伍前后6年多时间,父亲先后3次实施脑颅外科手术,母亲因恶性肿瘤做了手术,岳父也因恶性组织纤维瘤先后两次手术化疗。
为救治3位老人,郑溢祥债台高筑,欠债最多时有30余万元,至今还有8万多元的债务。他每月工资除了留下200元外,其余都用于还债。他最喜爱的一套书——《中国国粹经典文库》,共18本,每本19元,买了3年硬是没买齐。
在此期间,仍有不少朋友劝他现实些,到地方找一份高薪工作。大学同学王辉毕业后到上海一家外贸公司,3年就成了年薪百万元的高管。他向郑溢祥承诺:离开部队,保证他两年内还清所有债务。
但郑溢祥初衷不改,他要在军队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追梦,报国之能越练越精
2005年3月,一支疲惫不堪的队伍正在缓缓向前行进。
远处,一双焦虑的眼睛正透过望远镜审视这支队伍,审视者是解放军徐州工程学院战术教研室的王主任。
作为“千里大拉练”的组织者,他的宗旨是“置于绝境而后生”。眼前这支队伍都是清一色的地方老员工学员,经过4昼夜的行军和60多公里的急行军之后,学员们体力严重透支,士气不高。
最后10公里,极度疲惫的队伍行动迟缓。就在这时,王主任眼前一亮,他发现一名身子单薄的学员不停地在队伍里跑前跑后,一会儿拉这个,一会儿推那个,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什么。随后他又禁不住担心起来,这名学员不断把战友的枪往自己身上扛,一支、两支、三支……最多时竟然扛了8支枪。让他惊奇的是,整个队伍像是突然打了强心剂,速度越来越快,反而成为第一支全员到达终点的队伍。
王主任专程赶到终点,他要见见这名让他惊奇的学员。这时,他才知道,这名学员叫郑溢祥,是地方老员工队模拟连的指导员。“让我看看你的肩膀。”王主任不动声色地说。郑溢祥轻轻掀开衣裳,肩头露出一片血渍。王主任俯下身,亲自给郑溢祥脱下鞋子,只见他脚底下全是水泡,血水黏着袜子。王主任感慨地说:“你是我见过的最具韧劲和团队精神的学员。”院领导则称赞他们是“学院有史以来最好的地方老员工队”。
为期一年的岗前任职培训结束后,2005年7月,郑溢祥被分配到“塔山守备英雄团”的“任常伦连”。任常伦是抗日战争中威震敌胆的英雄。来到英雄连队,郑溢祥热血沸腾。然而,不到一周,他感觉到战士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从刚来时的问这问那,到眼下的客客气气。指导员提醒他:“小伙子,你的兵味儿还不够。”
郑溢祥恍然大悟,战士们之所以对自己敬而远之,是因为自己“兵味儿”不足,“官味儿”有余。当天,他就从3个方面作了调整:一是把碗筷从干部桌移到战士桌;二是与战士一样站岗;三是和战士扎堆,苦活儿、累活儿、难活儿带头干。他坚持下来,效果显著:郑溢祥的脸越来越黑,在战士中的威信却越来越高。
刚分到“任常伦连”时,郑溢祥的训练成绩最多只能算中等,5个月后,就达到了400米渡海登岛障碍3分10秒、5公里武装越野18分30秒以内、步枪精度射击48环以上、应用射击优秀的个人成绩,在全连名列前茅。
2007年3月,只有15个月排长任职经历的郑溢祥,被任命为工兵连指导员。
这本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郑溢祥却高兴不起来:工兵连连续3年与先进无缘,连长刚受过处分,官兵人心涣散,士气低落。
有人悄悄提醒郑溢祥:“你曾在两个英雄连队任过职,干得又那么出色,不如找团领导请求换个好的连队,到工兵连万一干砸了,岂不自毁前程?”
“把我放到工兵连,正是团常委对我的信任和考验,我岂能当逃兵?”
下定决心后,郑溢祥没有急着“烧三把火”。他和支部一班人认真分析连队现状,结合连队实际确定了“内抓秩序、外树形象”的工作思路。支委一班人达成共识,约法三章:严于律己,要求官兵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对官兵关注的敏感问题,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尊重官兵,设立意见箱,广泛听取建议。在全连官兵的齐心协力下,工兵连当年就跨入了军事训练一级单位的行列。
筑梦,报国之情融化兵心
“在人生的舞台上,无需太多演技,真诚可以打动每一个人的心。”这是郑溢祥深信不移的人生法则。
连队司机杨庆锐、炊事员王德金因打架受处分后,担心连队干部揪着他们“辫子”不放,干脆破罐子破摔,一副刀枪不入的样子。
郑溢祥找他们谈心,他们大老远就绕开;郑溢祥把他们找到房间里谈,他们来得更干脆:“指导员,反正我们都已经这样了,你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我们允许人犯错误,只要你能改正错误,我们决不放弃任何一名后进战士,不抛弃任何一个有缺点的人。”当晚,郑溢祥召集全连思想骨干想办法、出点子。
杨庆锐是全团有名的技术能手,郑溢祥和连长商议,让杨庆锐当冲锋舟操作手教练员,让他在完成任务中重拾自信。后来,杨庆锐因出色完成任务得到团里表彰。
杨庆锐从此判若两人,重活儿、脏活儿抢着干。2008年5月,连队组织民主评议,他以高票加入党组织。
王德金厨艺很好,对菜谱很有研究,郑溢祥就经常到炊事班帮厨,与王德金探讨厨艺,拉近彼此的距离,很快帮他卸掉了思想包袱。
2008年,王德金面临退伍,郑溢祥又多方联系,帮他找到一份工作。临走那天,王德金拉着郑溢祥,泪流满面地说:“指导员,您是值得我一辈子记住的人!”
真诚,是带兵人唯一的通行证,郑溢祥深谙其中的道理。对待战士,他始终坚持“三不原则”:不怕战士犯错,不发火,不居高临下。和战士谈心,他将心比心站在战士的立场,做到“三不谈”:情况不摸清不谈,必须取得发言权;战士情绪激动时不谈,等待好时机;室内不谈,让战士放松心情平等交流。
正是郑溢祥这种对战士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护,使每名战士都能感受到连队大家庭的温暖,让许多战士重新找回了自信。工兵连也连续两年被师里评为“全面建设先进连队”,从“老大难”一跃成为“新标杆”。